项目 | 详情 |
---|---|
医院基本信息 | 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是集医疗、教学、科研、培训于一体的三级甲等眼科专科医院,为天津医科大学附属眼科医院。创建于1989年,前身是世界人工晶体中国天津培训中心,2012年正式更名,2017年评为三级甲等医院。建筑面积2.4万余平米,在职职工350余人,开放床位120张,设有26个临床医技科室,年诊疗量近40万人次,年手术量1万余例。 |
院长信息 | 李筱荣,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眼视光学院院长,眼科研究所所长,政府补贴专家。擅长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及眼底病的诊断与治疗等。曾主持自然科学基金6项,省部级课题8项,发表专业论文300余篇(含SCI文章80篇)。获奖项(防盲治盲方面)2次、中华医学科技奖三等奖1项等多项荣誉。 |
临床研究成果 |
|
医疗服务模式 | 眼底病外科延续疫情期间日间眼内注药和日间玻切手术管理模式,牵头完成一站式玻璃体腔注药模式的建立与管理专家共识,发表相关论著,并分享日间手术管理经验。 |
学术会议分享 | 第39届亚太眼科学会年会(APAO 2024)上,李筱荣教授分享严重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术后大量眼内出血病例及应对策略。 |
手术突破 | 李筱荣教授团队在乐城先行区海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乐城医院完成中国首例IMT®新一代植入式微型黄斑镜应用手术。 |
科普与扶贫 | 李筱荣致力于推动全社会防盲科普工作,创新“互联网 +”健康扶贫模式,开展远程教育培训及远程医疗会诊。 |
其他医生信息 | 赵岩副主任医师擅长眼底病、白内障、青光眼等疾病诊治;张红主任医师是白内障科学科带头人,擅长诊治白内障手术、白内障联合其它眼内手术。 |
术语解释:
- AAV基因药物:腺相关病毒(AAV)载体是基因治疗领域常用的病毒载体,具有低免疫原性、能长期稳定表达等优点,用于将治疗性基因导入患者体内发挥作用。
- Healaflow:一种眼内填充材料,用于治疗视网膜相关疾病。
- 玻璃体腔注药:是向玻璃体腔内注射药物的治疗方法,常用于治疗眼底疾病,如黄斑变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
- 玻切手术:即玻璃体切割手术,是眼科常见的手术方式,用于治疗玻璃体、视网膜等部位的疾病。
引言
眼睛,作为人类感知世界的重要窗口,其健康至关重要。在眼科医疗领域,有这样一家备受瞩目的医院——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而带领着这所医院不断前行的,正是李筱荣教授。他凭借着卓越的医术、深厚的学术造诣以及对眼科事业的执着追求,让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在国内眼科领域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本文将深入介绍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以及李筱荣教授在眼科医疗、科研、教学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
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的发展历程与概况
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的发展历程堪称一部奋斗史。它创建于1989年,前身是世界人工晶体中国天津培训中心。这一特殊的起源,使得医院从一开始就站在了较高的起点上,与眼科领域有着紧密的联系。由天津医科大学眼科专家袁佳琴教授与新加坡华裔眼科专家林少明先生合作,引进国外人才、技术和资金在天津医科大学创建,为医院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随着时间的推移,医院不断发展壮大。1999年增名为天津医科大学眼科中心,2004年,天津医科大学生物工程系视光学教研室并入眼科中心成立天津医科大学眼视光学院,进一步丰富了医院的学科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2012年,正式更名为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并于2017年被评为三级甲等医院,这标志着医院在医疗技术、服务质量、管理水平等方面都达到了较高的标准。
如今,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建筑面积达2.4万余平米,拥有在职职工350余人,开放床位120张,设有26个临床医技科室。其中,白内障、青光眼、眼底病外科专业等具有优势,年诊疗量近40万人次,年手术量1万余例。医院还荣获了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发布的“2021年度全国专科(眼科)声誉排行榜”提名、“2021年华北区医院专科声誉排行榜”第五,以及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发布的“2017年度中国医院科技影响力排行(眼科学)”第八名等荣誉,这些都充分展示了医院的实力和影响力。
李筱荣教授的个人成就与贡献
李筱荣教授是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的灵魂人物。他身兼多职,不仅是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眼视光学院院长,还是眼科研究所所长、政府补贴专家。他在眼科领域拥有深厚的学术造诣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在学术研究方面,李筱荣教授成果丰硕。他自1998年至今,共指导硕士研究生103人,博士研究生59人,博士后4名,目前已有2名顺利出站,为眼科领域培养了大量的专业人才。他曾主持自然科学基金6项,省部级课题8项,在国内外杂志发表专业论文300余篇,包括SCI文章80篇(均通讯作者)。他还获得了奖项(防盲治盲方面)2次、中华医学科技奖三等奖1项、天津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天津市自然科学奖三等奖1项等多项荣誉。2021年荣获眼科学十大进展之一,2015年荣获全国眼底病十大进展之一,专利10项,主编、副主编、参编专著34部,2016年作为主编编写卫计委“十三五”本科规划教材《眼病学》,这些都充分体现了他在学术上的卓越成就。
在临床治疗方面,李筱荣教授擅长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及眼底病的诊断与治疗,如玻璃体出血、玻璃体浑浊、视网膜脱落等。他凭借精湛的医术,为众多患者解除了眼疾的困扰,送去了光明。他还是天津市劳动模范、天津市共产党员、首届天津市名医、天津医科大学跨世纪人才,在业内享有的声誉。他担任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专家会员,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眼底病学组委员,天津市医学会眼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眼科医师分会常务委员,新加坡眼科研究所高级临床科学家等重要职务,积极参与行业学术交流和规范制定,推动了眼科医学的发展。
医院的临床研究成果
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眼底病外科自建科以来,一直围绕各种常见眼底疾病开展各项临床研究,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果。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研究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糖尿病的常见并发症,也是研究的重点。糖尿病病程较长者往往会有DR的表现,且不同患者的表现不尽相同。临床中大概可以将其分为慢性凋亡型、炎症渗出型和新生血管型。李筱荣教授团队通过不同类型患者眼内液蛋白质组学的检测,探寻不同类型患者的发病机制和疾病发生、发展规律,这对于指导临床治疗和预后有着重要意义。同时,炎症在DR中起着重要作用,而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病程长,手术时间长,疾病本身的炎症与术后炎症反应相互促进。因此,术毕长效缓释的使用对于PDR术后黄斑的解剖和功能具有较好的作用,相关的临床研究已经完成,期待研究成果的发表。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研究
在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的研究方面,李筱荣教授团队不断创新。2018年AAO会议上,李筱荣教授就《27G玻璃体切除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视网膜疾病治疗新突破》作了精彩的演讲,详细讲解了27G玻璃体切除联合Healaflow治疗RRD的相关问题,该突破性的研究令人印象深刻。在此基础上,2023年李筱荣教授团队继续完成了国产眼内填充线联透明质酸钠凝胶封堵视网膜裂孔治疗RRD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相信该项研究又会是RRD治疗领域的焦点。
基因治疗研究
目前糖尿病黄斑水肿(DME)和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wAMD)的治疗方式主要为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治疗,但抗VEGF药物价格昂贵且需要定期反复眼内注射,可能带来的眼内出血和感染等风险影响了患者的依从性和治疗效果。临床上亟需新的治疗手段。李筱荣教授团队在2023年顺利完成和开展了AAV基因药物治疗DME和wAMD的IIT研究和注册研究,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是国内AAV基因治疗药物在DME和wAMD治疗领域的开拓者。
结晶样视网膜变性(BCD)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晚期可出现管状视野,预后极差,目前尚无治疗方法。由于CYP4V2已被鉴定为BCD的致病基因,李筱荣教授团队开展了单次单眼视网膜下注射给药治疗BCD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的I/II期临床研究,该治疗策略是通过视网膜下注射基因药物来表达CYP4V2蛋白,弥补由于基因突变导致的蛋白功能缺失,从而使患者视网膜功能恢复以起到有效治疗作用,该项临床研究已经在2023年顺利完成,并取得了令人振奋的结果。
医院的医疗服务模式创新
随着疫情的结束,患者就诊更加便捷,择期手术的患者纷纷到医院就诊,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眼底病外科面临着激增的眼底病患者。在这种情况下,眼底病外科延续疫情期间完善好的日间眼内注药和日间玻切手术管理模式,有条不紊地衔接好后疫情时期的繁重临床工作。
在积累了大量日间手术经验的基础上,医院牵头完成了一站式玻璃体腔注药模式的建立与管理专家共识,发表了一站式玻璃体腔注药模式成立前后真实世界研究大数据对比的论著,书写完成了日间玻切手术管理的论著,并将日间手术的管理经验分享给眼科同道,通过数据提升了本专业的管理水平。这种创新的医疗服务模式,不仅提高了医院的工作效率,也为患者提供了更加便捷、的医疗服务。
学术交流与手术突破
在学术交流方面,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积极参与国内外学术会议,展示医院的研究成果和临床经验。第39届亚太眼科学会年会(APAO 2024)上,李筱荣教授分享了一例关于严重PDR患者在接受玻璃体切除联合硅油填充术后大量眼内出血的病例,并总结了针对性的应对策略,旨在帮助广大眼科医生更好地认识和处理类似的临床情况。
在手术突破方面,李筱荣教授团队也取得了重要进展。IMT®新一代植入式微型黄斑镜,在乐城先行区海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乐城医院(慈铭博鳌医院)成功完成中国首例应用,标志着我国在改善终末期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患者视觉及生活质量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首例植入式微型黄斑镜手术由李筱荣教授团队开展。术前,李筱荣教授对患者的前节及眼底情况做了详尽而准确的判断,确保手术顺利进行。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是我国老年人群的主要致盲性眼病之一,目前临床尚无针对终末期AMD的有效治疗方法,而这例手术的成功为这类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科普与扶贫工作
李筱荣教授不仅在医疗和科研方面成绩斐然,还致力于推动全社会防盲科普工作。他坚持造血式扶贫,有效推进贫困地区防盲科普事业发展,带领医疗团队为对口帮扶医院培养了一大批业务精湛、“带不走”的医疗骨干人才。
近十年,他响应号召,创新“互联网 +”健康扶贫模式,开创远程教育培训及远程医疗会诊新模式,利用智能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向对口帮扶医院远程会诊、视频会诊和帮扶培训等医疗服务辐射。他始终恪守“健康所系、生命相托”从医准则,把“为人民群众解除眼疾、送去光明”作为自己人生的高追求。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他积极投身于眼科科普和公益活动,通过多种渠道普及眼科知识,为公众提供眼健康咨询和服务。
医院的其他医生
除了李筱荣教授,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还有许多的医生。赵岩副主任医师擅长眼底病、白内障、青光眼等疾病的诊治,在眼科领域不断积累经验,对待患者认真负责,努力为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张红是主任医师、教授,还是白内障科学科带头人。她是中华医学会白内障学组委员等多个专业组织的成员,擅长诊治白内障手术、白内障联合其它眼内手术,她在白内障治疗方面的专业技术为众多患者带来了光明的希望。
结论
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在李筱荣教授的带领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医院在医疗技术、科研水平、人才培养、服务模式等方面都处于国内地位。李筱荣教授以其卓越的医术、深厚的学术造诣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为医院的发展和眼科事业的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展望未来,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有望继续在眼科领域深耕细作,不断创新和发展。在医疗技术方面,医院可以进一步加强与国内外先进机构的合作与交流,引进和应用更多的新技术、新方法,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在科研方面,继续加大对眼科疾病的研究力度,尤其是针对一些疑难眼病,争取取得更多的突破和成果。在人才培养方面,培养更多的眼科专业人才,为眼科事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在科普和扶贫工作方面,继续发挥自身优势,为提高全民眼健康水平和推动贫困地区眼科事业发展贡献力量。相信在李筱荣教授和全体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将为更多的患者带来光明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