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方式 | 斜视类型 | 特征 |
---|---|---|
按常见种类 | 共同性斜视 | 患者的眼睛在所有注视方向偏斜角度都一致 |
外斜视 | 当双眼固视时两眼不能同时注视目标,眼睛向外偏移并远离鼻子 | |
内斜视 | 患者眼睛沿着鼻子方向向内偏移 | |
垂直斜视 | 患者眼睛出现向上或是向下移动 | |
麻痹性斜视 | 导致眼睛出现视力异常,一般是神经干、肌肉本身、神经核损伤以及病变引起 | |
按简单分类 | 内斜视 | 俗称对眼儿、斗鸡眼,眼位向内偏斜,临床上可分为先天性与后天性斜视 |
外斜视 | 俗称斜白眼儿,眼位向外偏斜,一般可分为间歇性与持续性外斜视,间歇性外斜视常会发展成持续性外斜视 | |
上下斜视 | 眼位向上或向下偏斜,一般较少见,常常并有头部歪斜的情形 | |
按融合功能对眼位偏斜的控制状况 | 隐斜视 | 仅有眼位偏斜的倾向,融合机制完全控制的眼位 |
间歇性斜视 | 部分时间被融合机制控制的斜视,是隐斜视和恒定性斜视之间的一种过渡形式 | |
恒定性斜视 | 不能被融合机制控制的持续性斜视 | |
共同性斜视 | 眼球运动协调,各诊断眼位斜视角无明显改变 | |
非共同性斜视 | 眼球运动有不同程度障碍或限制,各诊断眼位斜视角随注视方向的改变而变化,根据眼球运动障碍的原因可分为麻痹性斜视(神经肌肉麻痹引起)和限制性斜视(各种机械性限制引起) | |
按注视情况 | 交替性斜视 | 两眼可以自主交替注视,一般不会形成斜视性弱视 |
单眼性斜视 | 斜视只存在于某一眼,此类斜视容易产生弱视 | |
按发病时间 | 先天性斜视 | 出生后6个月内发生的斜视,常见内斜视,也可能出现外斜视 |
获得性斜视 | 6月龄以后发生的斜视 | |
按眼球偏斜的方向 | 水平斜视 | 包括内斜视和外斜视 |
特殊情况 | 婴儿间歇性内斜视 | 主要发生于出生4个月内的婴儿,两眼在看近处物体时引起两眼内聚,出现间歇性内斜视,4 - 6个月后,当眼睛开始调节时,内斜可自行消失 |
内呲赘皮 | 容易误认为是内斜,是假性斜视中多见的一种类型。由于眼内呲赘皮遮盖了眼内呲部,严重的可遮盖部分巩膜,以至于鼻侧巩膜暴露得比颞侧少,加上婴儿的鼻根过宽,从外观上给人一种内斜视(对眼)的感觉。患儿眼球向左右转动时,内转的那只眼就显得更明显 | |
瞳孔距离过小 | 当两眼眶距及瞳孔距离过小时,会给人有内斜视的感觉 |
解释说明:
- 融合机制:是指大脑将两眼所看到的物像综合成一个完整、清晰物像的能力。
- 诊断眼位:是为了评估眼球运动和斜视角在不同注视方向的变化而设定的特定注视方向。
- 角膜映光法:通过手电筒光照射在小儿两眼之间,观察光影在角膜的位置来判断眼位是否正常。
在河南的眼科医院中,斜视是较为常见的眼科问题之一。斜视不仅影响外观,还可能对患者的视觉功能和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影响。了解斜视的类型对于正确诊断和治疗斜视至关重要。下面将详细介绍河南眼科医院常见的斜视类型。
斜视的基本概念
斜视是指眼球外的肌肉协调运动失常,患者主要的临床表现为一只眼睛注视时,另一只眼睛偏离平行的异常眼位。它属于眼科的斜弱视疾病范畴,是由于眼外肌功能异常导致的眼球运动失调,无法同时注视同一物体。这可能与神经系统的发育缺陷有关,如大脑皮层对双眼融合抑制不足等。
斜视的症状包括一只眼睛偏斜、复视、眩晕、头痛以及阅读困难等,这些症状可能会随着年龄增长而加重。斜视可以通过屈光检查、视力评估、眼部运动测试和检眼镜检查来诊断。例如,屈光检查可以确定是否存在近视、远视或散光等问题;眼部运动测试可观察眼球转动是否协调一致。
常见的斜视类型
按常见种类分类
共同性斜视:患者的眼睛在所有注视方向偏斜角度都一致。这类斜视的眼球运动是协调的,在各个方向的注视下,斜视角基本保持不变。共同性斜视可能由多种因素引起,如先天性因素、屈光不正等。
外斜视:当双眼固视时两眼不能同时注视目标,眼睛向外偏移并远离鼻子。外斜视一般可分为间歇性与持续性外斜视,间歇性外斜视常会发展成持续性外斜视。间歇性外斜视患者在某些情况下,如疲劳、注意力不集中时,眼睛会出现外斜,而在其他时候眼睛可以保持正常的注视。持续性外斜视则是眼睛始终处于外斜的状态。
内斜视:患者眼睛沿着鼻子方向向内偏移,俗称对眼儿、斗鸡眼。临床上可分为先天性与后天性斜视。先天性内斜视通常在出生后早期就会出现,可能与眼外肌的发育异常有关。后天性内斜视则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如屈光不正、眼部疾病等。
垂直斜视:通常会使患者眼睛出现向上或是向下移动。这种斜视相对较少见,常常并有头部歪斜的情形。垂直斜视可能会影响患者的垂直视觉和立体感,对日常生活造成一定的困扰。
麻痹性斜视:会导致眼睛出现视力异常,一般是神经干、肌肉本身、神经核损伤以及病变引起。麻痹性斜视患者的眼球运动有不同程度障碍或限制,各诊断眼位斜视角随注视方向的改变而变化。患者可能会出现复视、头晕等症状,严重影响视觉功能。
按简单分类
内斜视:如前面所述,内斜视眼位向内偏斜,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先天性内斜视需要早期诊断和治疗,以避免影响患儿的视觉发育。后天性内斜视则需要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如矫正屈光不正、治疗眼部疾病等。
外斜视:眼位向外偏斜,间歇性外斜视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可能表现不明显,但在特定情况下会出现外斜。持续性外斜视则较为明显,会影响患者的外观和视觉功能。外斜视的治疗方法根据其类型和严重程度而异,可能包括佩戴眼镜、视觉训练和手术治疗等。
上下斜视:即眼位向上或向下偏斜,这种斜视相对少见,但也会对患者的视觉造成较大影响。上下斜视常常需要手术治疗来调整眼外肌的力量和位置,以恢复正常的眼位。
按融合功能对眼位偏斜的控制状况分类
隐斜视:仅有眼位偏斜的倾向,融合机制完全控制的眼位。隐斜视患者在日常生活中一般没有明显的症状,但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如疲劳、长时间用眼等,可能会出现眼疲劳、头痛等不适症状。隐斜视通常不需要特殊治疗,但需要注意用眼卫生,避免过度疲劳。
间歇性斜视:部分时间被融合机制控制的斜视,是隐斜视和恒定性斜视之间的一种过渡形式。间歇性斜视患者的眼位在某些时候可以保持正常,而在其他时候会出现偏斜。随着病情的发展,间歇性斜视可能会逐渐转变为恒定性斜视。
恒定性斜视:不能被融合机制控制的持续性斜视。恒定性斜视患者的眼睛始终处于偏斜状态,会对视觉功能和外观造成明显影响。一般需要通过手术等方法进行治疗。
按眼球运动及斜视角有无变化分类
共同性斜视:前面已经介绍过,眼球运动协调,各诊断眼位斜视角无明显改变。共同性斜视的治疗主要是通过佩戴眼镜、视觉训练或手术等方法来矫正眼位,提高视觉功能。
非共同性斜视:眼球运动有不同程度障碍或限制,各诊断眼位斜视角随注视方向的改变而变化。非共同性斜视根据眼球运动障碍的原因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由于神经肌肉麻痹引起的麻痹性斜视;另一种是由于各种机械性限制引起的限制性斜视。麻痹性斜视的治疗需要针对病因进行,如治疗神经系统疾病、营养神经等。限制性斜视则可能需要通过手术解除机械性限制。
A - V型斜视:是在垂直方向斜视角有明显变化的水平斜视。A - V型斜视的患者在向上或向下注视时,斜视角会发生明显改变。这种斜视的治疗相对复杂,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按注视情况分类
交替性斜视:两眼可以自主交替注视,一般不会形成斜视性弱视。交替性斜视患者的两只眼睛可以轮流注视目标,大脑可以较好地处理两只眼睛的视觉信息,因此相对较少出现弱视的情况。但交替性斜视仍然会影响患者的外观和双眼视觉功能,需要进行治疗。
单眼性斜视:斜视只存在于某一眼,此类斜视容易产生弱视。单眼性斜视患者由于长期只用一只眼睛注视,另一只眼睛的视觉功能得不到充分锻炼,容易导致弱视的发生。对于单眼性斜视合并弱视的患者,需要先治疗弱视,提高视力,然后再考虑矫正斜视。
按发病时间分类
先天性斜视:出生后6个月内发生的斜视为先天性斜视或婴儿型斜视,常见的是内斜视,但也可能会出现外斜视。先天性斜视的病因可能与遗传、眼外肌发育异常等因素有关。早期诊断和治疗对于先天性斜视患者非常重要,可以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对视觉发育的影响。
获得性斜视:6月龄以后发生的斜视属于获得性斜视。获得性斜视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如后天外伤导致眼球位置的改变、脑部疾病、颅脑损伤、眼部疾病等。对于获得性斜视,需要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同时根据斜视的类型和严重程度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按眼球偏斜的方向分类
水平斜视:包括内斜视和外斜视。水平斜视是常见的斜视类型,患者的眼睛在水平方向上出现偏斜。水平斜视的治疗方法与其他类型的斜视类似,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特殊情况的斜视
婴儿间歇性内斜视:主要发生于出生4个月内的婴儿,两眼在看近处物体时引起两眼内聚,出现间歇性内斜视。4 - 6个月后,当眼睛开始调节时,内斜可自行消失。这种情况一般不需要特殊治疗,但需要密切观察婴儿的眼位变化。
内呲赘皮:这是假性斜视中多见的一种类型,容易误认为是内斜。是由于眼内呲赘皮遮盖了眼内呲部,严重的可遮盖部分巩膜,以至于鼻侧巩膜暴露得比颞侧少,加上婴儿的鼻根过宽,从外观上给人一种内斜视(对眼)的感觉。患儿眼球向左右转动时,内转的那只眼就显得更明显。鉴别的方法是将患儿鼻根部皮肤捏起,鼻侧巩膜暴露多些,“内斜视”便消失了。另外也可以采用角膜映光法,即用手电筒光照射在小儿两眼之间,观察光影是否在角膜的中间;或用交替遮盖一眼的方法检查眼位来鉴别。
瞳孔距离过小:当两眼眶距及瞳孔距离过小时,会给人有内斜视的感觉。这种情况并不是真正的斜视,一般不需要特殊处理。
斜视的危害及防治
斜视不仅可能形成弱视、双眼视异常,并且由于外观的异常可能造成儿童心理发育畸形异常。所以斜视的早期防治,不仅仅是为了改善外观,同时也是防治弱视和双眼视功能异常的基础,促进儿童正常的心理发育。
当儿童出现行为异常,如在阅读时习惯性地闭上一只眼,或频繁眨眼,甚至习惯性偏头视物;视觉功能损害,如双眼协同能力减弱,可能引发立体视功能缺失,影响深度感知;继发改变,如长期未得到矫正,可能进一步导致弱视或代偿性头位等问题时,家长应高度警惕,并建议及时就诊于专业眼科医院。
斜视的治疗方法取决于其原因和严重程度。一般情况下,非手术疗法包括配戴矫正眼镜、视觉训练和三棱镜使用。对于严重的斜视或者伴有弱视者,则需要考虑手术矫正。患者应定期进行眼科检查以监测斜视状况,尤其是有家族史的人群。此外,注意保持良好的阅读姿势和习惯也有助于预防斜视的发生。
结语
在河南的眼科医院中,斜视的类型多种多样。了解这些斜视类型有助于患者和家属更好地认识斜视,及时发现问题并寻求专业的治疗。无论是哪种类型的斜视,早期诊断和治疗都至关重要。患者和家属应该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同时注意日常生活中的用眼卫生和保健,以提高治疗效果,恢复正常的视觉功能和外观。相信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斜视的治疗方法会越来越完善,为更多的患者带来福音。